网络知识 娱乐 100多年前,绝美的三峡旧影

100多年前,绝美的三峡旧影

巫峡


张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一位美国的地质学家,曾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及芝加哥大学地质系主任。1909年,他组织策划了芝加哥大学以探索中国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东方教育考察”。在这次中国之行中,他一共拍摄了675幅照片,记录了在中国旅行考察的全部行程。拍摄地大致包括了广州、广西、湖北、四川、重庆、江西、上海、河南、河北、北京、沈阳等地,拍摄时间大致从1909年1月至6月。这些照片收录在其个人的学术全集《Papers of T.C. Chamberlin》中。


张伯林


张伯林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与其他的专业摄影师相比,张柏林的摄影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他本是以一个地质学观察者和旅行者的身份来中国,考察中国的地质地理。踏上中的土地后,他对中国所见所闻,民风习俗感到十分新奇。


尽管中国摄影史上记录的外国摄影家中,没有张伯林的名字。但是毫无疑问,正是张伯林这种全方位的留影,使他在1909年拍摄的照片显得格外珍贵,其照片价值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那些早期来中国的摄影家。张伯林这些照片版权至今仍属美国威斯康辛学院所有。


1909年3月,张伯林从汉口至宜昌,进入三峡。从宜昌乘木船到达万州,再从万州走陆路,经梁平、大竹、渠县、南充、蓬溪、射洪、中江、到达灌县,后沿岷江到达成都。在成都稍事停留,然后走郫县、彭山、乐山到宜宾,再次进入长江。他们一行乘船到重庆,再由重庆下丰都、忠县,回到万州。最后沿长江原路下行,于5月返回汉口。


张伯林拍摄三峡,时间是1909年3月(上水)与5月(下水)。长江两岸,从宜昌至宜宾的照片,大约有100多张。


宜昌附近农田(1909年5月摄)


宜昌附近水田插秧


停泊宜昌码头的木船

张柏林所乘船停泊宜昌对岸

泊船西陵峡口

西陵峡口

船行黄牛峡

远眺黄牛峡三把刀

黄牛峡三把刀

西陵峡内

黄牛峡

黄牛岩下黄陵庙

西陵峡风帆

西陵峡风帆

西陵峡风帆

船行峡江

宜昌三斗坝下游

枯水期的茅坪三斗坪江段

船上崆峡岭

船下崆峡岭

崆峡岭口

新滩小镇东口江边棚户

新滩小镇西口江边可见白浪滔滔的新滩头滩


江边纤夫棚及寺庙

峡江出事的木船

张柏林的船也出了点事

张柏林船上的桡夫

张柏林船上的桡夫

张柏林所乘船的船主家合影

张柏林所乘船

峡江滩头拉纤人

峡江滩头拉纤人及棚户

张柏林所乘船只的桡夫子上滩拉纤



巫峡

巫山无夺桥

巫峡十二峰之一的集仙峰

巫峡口晨曦

巫峡上口巍巍的文峰山

巫山古城一角及远眺巫峡上口

奉节古城墙一角及奉节古城

夔州府古城、水八阵遗址、宝塔坪宝塔

桃子山(赤甲山)

夔州码头及货场

夔州府街道旧影

夔州府某祠堂戏台

夔州府上游

云阳兴隆滩

云阳兴隆滩看小船飞流直下

云阳张飞庙

枯水期的云阳江滩棚户

万县江边

万县江边理发匠

江边理发

万县江边洗衣女

万县江段顺流而下的木船

万县江边看戏

万县天城山

万县亭台楼阁

万县苎溪

川人看戏回顾后方摄影镜头

张柏林的随行人员在江边留影

张柏林的随行人员在旱路推车

四川叙州府(宜宾)半边寺


上图宜宾半边寺,位于宜宾市岷江之滨、真武山麓。传说为明代万历年间,由四川巡抚曾省吾在修真武山真武大殿后,命人所建。寺庙紧靠山崖而建,临江部分悬空而立,故称半边寺。半边寺建筑的前、后门均为亭阁式建筑,庙门为三重檐歇山式阁楼,中间廊房一半建在道路上, 一半为吊脚楼,由五、六十根石柱支撑,悬空而立,气势不凡,半边寺由此得名。笔者前面介绍恩斯特柏石曼拍摄的半边寺(1909年) , 大门前已无巨石,说明这张照片拍摄在前。

重庆上游石灰岩江岸

重庆上游石灰岩江岸可见石灰窑

重庆

重庆城墙上

重庆的海关

重庆古塔

枯水期的重庆江滩

重庆江边德国炮艇“华特兰”号

重庆江边的吊脚楼

船上的练勇

坐在船篷上的两个人

忠州石宝寨江边

石宝寨江边

川江木船

川江木船

川江边的人群

川江边的人群

川江边的人群

江边争执的人群


100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一个古老帝国最后的黄昏,千百年来遥远、神秘的东方,最后一次展现她古老的生活姿态。三年之后,两千年的老帝国在一片混局中走向民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习惯用两个词汇形容当今的中国:“天翻地覆”和“面目全非”,相似的意思表达了不同的态度。我们应当要庆幸,也应当要叹惋。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在100年里她一遍遍地被翻新、被覆盖,直到贫穷和饥饿不再侵噬她的尊严和骄傲,而故土的子民也难再寻觅她旧时的身影:那个高雅、诗意和古典的中国。


我们有幸能在张伯林的照片里看到祖先所生活的那片土地,请看一看这些遥远东方的美丽景象,和传统氤氲下的自然精神。因为那些本应由我们所继承、传袭的独特气质,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