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每一次旅程都是一场遥远的生长

每一次旅程都是一场遥远的生长


每一次旅程都是一场遥远的生长

一一武当纪行之十二

图/文/汪建业

行走在武当山的悬阶野径,看着近旁的每一株树,每一片叶都招摇起仙风;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吐露着禅香。逶迤的小路,盘桓着通向苍穹深处。苍穹下矗立的座座青峰缭起烟岚。琼楼、丹墙、岩阁、金项……都在这烟岚里时隐时现,要把你笼入神秘而梦幻的境界之中。

望着前方隐隐渺渺的山,感觉这脚下的路好远好远,难有尽头。此刻,跋涉的艰难时时动摇着行走的决心,让你觉得这也许是一场盲目而随意的过程。你是在带着迷惘与未知,带着彷徨与疑惑在行走。走着走着,似乎已经走得很远了,你想停顿下来,甚至想往回去走。但此刻还能回去吗?也无法再回去了。因为返回的路与前行的路几乎一样长,如此便索性走下去。是这后半程的路让你找到了决心与方向,这大约就是行者精神与意志的“生长”了。

走着走着,终于,在前方的峰峦下,在莽莽殷殷的林隙中,有了宫殿的一角,有了红墙翠瓦,上面弥散着青烟。有青烟多好呀,它鼓舞着我朝前跋涉的脚步。这久违的青烟让我想起儿时老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想起那个年代饭菜的香味,想起父母的柴米油盐。还有炊烟下院子里鸡鸭悠闲的踱步,想起小阿黄在屋檐的角落里眯起眼睛打盹。想起小伙伴们放学后把书包往树丫上一挂,便去悠悠地荡着秋千。很快乐啊!这已经是许多年没见过炊烟了。眼前的烟火让人想起了故乡,想到了乡愁。有人说,乡愁是人的性体中的一条根,生命中的一条河。这些说法,过去只是从情感上来理解。这次行旅武当山,在拜谒了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及金殿里奉祀的真武大帝及大小道仙,见过了山上随处可及的太极神拳后,才仿佛明白一些道经的玄妙。大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会活动。也就是道经里所说的“人法地”了。“人法地”,就是要以大地为法则,去享受春生、夏长、秋果与冬藏,人的生活及康养皆应顺此规律。“人法地”要求人要效法地母,看大地承载万物,为人体提供生存及精神寄托。“人法地”,它还是人的一个科学修练的层次。通过对自身性体的修正,打通“八督道”及“十二经脉”,实现形神俱妙,性命双修,从而达到人体内“小宇宙”的内环境与自然万物“大宇宙”的外环境二者的相应相合。“人法地”,就是看着大地上的田野、房屋乃至炊烟都融进了天、地、人的宇宙中,揭示了其中万物的性体与状态及相互转化的过程,阐释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想想:这青烟,这乡愁,就这么融进“道”中了。


古人云:境由心生,心境不同,所见自是不同,所悟亦不尽相同。行进在武当山的大路小径,面对眼前的高山,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山高我为峰”,有人说“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有人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面对一朵花的雕谢,有人悲叹:“一个美丽的生命消失了”;有人却欣喜地说:“我仿佛闻到了果的芬芳”。同样是一次旅程,有人过得恬静,过得虚妙;而有人却又过出了华彩,过出了超越。1820年,普希金因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激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是,沙皇下令将普希金流放至俄罗斯南部区山。然而,正是这次流放,给了他旅行的机会。由于监管人的宽容,他得以遍游高加索、克里米亚及敖德萨等地。这期间,他饱览自然风光,广泛接触下层民众,开阔眼界,丰富思想,成功创作了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以及反映茨冈人(吉普赛人)生活的长诗《茨冈》等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载誉一时,而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希金后来回忆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页”,就是这段旅行生活。看来,正是这段不平常的旅程让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也说,饭蔬食于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旅程之所得,主要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自然的往来。正是普希金有了对自然的感悟、对社会的体验及来自性灵深处的诗心成就了他这次别样的旅行,这是他精神、心灵与自然高度契合而形成的超然境界,用道教的话来说,即万物中的个体通过对自己性体的修正而登上了大成的彼岸。


如此说来, 每一次旅程,它都是一场遥远的生长。迈开腿,挺起胸,摆动臂,行走天地自然间,于是就有了见闻,有了体验,有了健康,有了生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说过:“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向前”就是生长。今天是昨天的生长,明天是今天的生长;青年是少年的生长,老年是中年的生长;朝霞是夕阳而生长,波涛是涟漪的生长。彼岸是此岸的生长。即使精神羽化而仙,那它也是一种生长啊!一种另一形式的生长。“生长”,有时看起很遥远,但是它,毕竟,毕竟也是在生长啊!

人生,就是行走。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外部世界。人生行走的历程是由无数次旅程组成的。我们每个脚步都是这次旅程的开始,又是这次旅程的结束。如同宇宙中的阴阳两极,由无极到太极,由“大无”到“大有”,再由“大有”到“大无”,这就是玄妙而智慧的武当之道给予人的启示!

武当山,我来了。来到这里,又从这里出发,由此开启人生的一段旅程。有时想到,人生的旅程真的很遥远,在这个旅程中,存在着“道”与“德”,存在着“无为”与“无不为”;还有着“三元返归”与“三源再造”,还有着“寻找”与“放弃”,“超越”与“降生”……就在这“幻灭”与“生长”之间,我已整理好行囊,开始了下一次遥远的旅程。


作者简介

汪建业,男,中共党员,生于1947年10月9日,陕西省南郑县人,大学本科学历。1971年参加教学工作,多年来在南郑二中和县教研室工作,长期担任龙岗学校教科所所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评委会评委,历任中国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专题组研究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汉中市中语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教育部“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陕西省“九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中学环境课程研究”等省市级和国家级课题30余项,曾连续21年担任毕业班课程,学生有两千余人考入大学,编辑各类论著8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作品)千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2000余篇。《给语文教学生命的亮色》被全国第二届教育家协会评为“全国100篇优秀论文”。多年在龙岗学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工作,各类校报校刊和校本教材的编辑工作等,仍在教育战线为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智慧与艺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奉献辛劳,被誉为“汉中教育的长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