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双胞胎+名校刷屏,双胞胎更容易成为学霸?孩子成长需要一个伙伴

双胞胎+名校刷屏,双胞胎更容易成为学霸?孩子成长需要一个伙伴

最新,我开了一个新栏目,和小花妈妈共同探讨一些育儿相关的真实案例或热点事件,来提升我们对育儿问题的自我思考,对习以为常的父母角色展开质疑和新的探索。

今天,我们的对话将围绕“高考录取频频出现双胞胎+名校组合”展开,难道家有双胞胎,考上名校的概率更大吗?

自从高考出分后,有一类新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那就是一对对双胞胎,携手考入名校:▼

南京南师附中的王嘉栩、刁嘉琳兄弟俩,同时接到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哥哥王嘉栩646分,被南大数理大类录取,弟弟刁嘉琳以643分考上南大电子工程学院;就读于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双胞胎姐妹梁优和梁好,姐姐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妹妹被保送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刷屏的可不止一两对,又双叒叕都是双胞胎学霸组合……

【小花妈妈】:静洁老师,最近录取季看到了很多双胞胎纷纷考上名校的新闻,大家都在感叹基因的强大,难道双胞胎成为学霸、考上的名校的概率更大吗?

【静洁老师】:我们面前这些“名校+双胞胎”的案例,看起来双胞胎能考上名校的概率非常大,事实并非如此,其中存在着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了很多“名校+双胞胎”的优秀孩子,但对于大数据来说,这种组合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小花妈妈】:有一点我很好奇,就是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双胞胎或者兄弟姐妹,TA们会因基因相似导致各种表现都很相似。但我有时候观察下来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就拿创造力来说,孩子们平时在一起玩水玩沙,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玩出许多花样,而有的孩子却比较局限呢?创造力的高低会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静洁老师】:专注于研究天才和创造力形成的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芭芭拉·克尔,在她编写的《天赋、创造力和天才百科全书》的书中曾提及一个实验研究:双胞胎之间的“创造力的差别只有约 22% 受到基因影响”。后天培养和训练,对创造力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就是说双胞胎或者兄弟姐妹,先天基因的影响很小,取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家庭、环境等后天因素。

所以,双胞胎或者兄弟姐妹纷纷考上名校,在学习创造力方面跟基因、血缘等先天因素关系并不大;相反,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方式,探寻一下是否有特别之处。

【小花妈妈】:确实如同静洁老师所说,在详细读了几篇关于“双胞胎+名校”的报道后,我发现了这些双胞胎在学习路上都是互帮互助的,存在着一股神秘的同伴间的力量。

文首提到考上南京大学的兄弟俩,哥哥的成绩本来比担任学习委员的弟弟低不少,弟弟帮助了哥哥很多,兄弟俩在学习上互相提问解答,哥哥的成绩大有提升,最后高考成绩还比弟弟高了3分。


【静洁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良好的伙伴式关系非常重要,无论是双胞胎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影响作用。

在孩子7岁以前,受家长的影响比较大,在7岁之后,特别是在7岁-11岁之间,慢慢地“伙伴关系”就变得重要,这里所说的“伙伴关系”,包括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也包括孩子的同学和朋友。

小年龄的孩子看哥哥姐姐,通过看他们周围的人和事物,会像一面镜子一样慢慢地照见自己。比如我家的两个男孩差了7岁半,在兄弟俩小时候,弟弟会看着哥哥和身边的同学是如何相处,潜移默化中弟弟会受到影响并模仿。

【小花妈妈】:我记得在静洁老师格局养育系列《学习的格局》一书里,曾提到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一定要有一个小伙伴。为什么伙伴式关系这么重要呢?

【静洁老师】:伙伴式的影响中,有一个父母亲比较忽略的点,就是小年龄的孩子并不适合一个人闷头学习,学习是一个输出和输入,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如果让小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听讲和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知识留存率”也非常有限,读书也就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孩子通过主动学习的模式,在“行动”中学习到的知识,被记住和内化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而让“知识留存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方法,是“向外输出”

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向外输出”?向谁输出?答案就是扩大孩子的学习半径圈,把学习模式向外扩展,向身边的同学以及亲朋好友输出所学内容。而且,孩子输出得越多,大脑里的记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向外输出的前提就是交朋友。

【小花妈妈】:如何把孩子的朋友圈变成高质量的学习圈,这就是一个新的挑战了。很多家长可能立马就会想:为学习而交朋友,那一定要找学习好的孩子,这样才可能效仿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怎么努力的。真的是这样吗?

【静洁老师】:大家一讲到伙伴式关系可能都首先想到学习上的互助,交朋友的好处远远不止学习方面,如果家长比较功利地看待孩子的交友问题,那就会让孩子错失一个成长的新世界。

只有当生活中的伙伴关系变好了,学习上才能互相借力。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不好,学习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彼此之间也很难绑定。

所以大家不要仅仅从对学习有利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伙伴式关系,先要从生活、从现实当中经营好伙伴式的关系,让孩子觉得关系是自然的原生的,是可以互相吸引、匹配、激励的,那么这样学习中伙伴的力量才会更强大。

【小花妈妈】:伙伴间的带动不一定是哥哥带弟弟,弟弟也可以带哥哥,兄弟姐妹间是互相推动的,最后想听静洁老师讲一讲,你们家兄弟俩之间的伙伴式关系是怎样的?

【静洁老师】:我的大儿子12岁才第一次参加寄宿式夏令营,但是小儿子8岁就去参加了,因为弟弟从6岁开始就看着哥哥如何报名如何参加的,送哥哥的时候我也会带着弟弟一起去,弟弟有看到哥哥怎么跟新的同学打交道时,这一切在弟弟心里留下了种子。等弟弟到了8岁,之后每一年的夏令营,都是弟弟自己报的,他自己在电脑上操作,我只是坐在他身边辅导他一下。

哥哥的牙齿有很多蛀牙,但弟弟一颗蛀牙都没有。这是因为每一次哥哥去补牙的时候,我都带着弟弟一起去看哥哥,弟弟看到补牙洗牙的全过程,回来就会非常认真地去刷牙,因为他明白牙齿坏了要受很多罪。

这2件小事就是弟弟从哥哥身上学到的,都是很有意思的伙伴式关系。当然哥哥在弟弟身上很多事上也有收获。

我记得兄弟俩很小的时候,弟弟的胆子比较大,哥哥比较怕黑,晚上他们去二楼卧室时,总是弟弟走在前面,帮助哥哥壮壮胆。哥哥也知道不是因为自己是哥哥,就只能单方面帮助弟弟,弟弟也可以帮助到自己。

后来弟弟的成绩、音乐、自律方面表现都非常好,哥哥有时候也会自叹不如,渐渐从弟弟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不足。现在哥哥也常会跟我回顾和反思,他过去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发生的问题。

伙伴式关系运用在现实生活里,就是一种孩子之间“互相推荡”作用。就像一个人照镜子,这个镜子不仅仅照到了自己,更多时候需要从镜子里看到别人的镜像,再照见自己。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培养孩子伙伴式关系这个过程不能强求,不能强塞给孩子一个伙伴。

最好的伙伴式关系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若即若离的,彼此互相推荡、互相借力的激励过程。

听了静洁老师讲这些,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那些“双胞胎+名校”的组合,毫无例外都存在着“伙伴式关系

出生于湖南省双胞胎兄弟熊威、熊剑的高考成绩只差2分,去年他们共同考上了“双一流”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弟弟熊剑在采访中提到,和哥哥在学习上一直互相比拼鼓劲:“看着哥哥认真学习,我也就更加努力,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从不觉得孤单。”

来自无锡的曹业淳和曹业涵兄弟,今年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他们的妈妈表示:从小兄弟二人感情就很好,做什么都是一起,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空闲时间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他们没有参加过校外补课,会自己到书店挑选书籍并刷题。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关注对方的学习情况,在互相监督的前提下,做到了相互比较、正面竞争、共同进步。

这种同伴间的力量不仅仅发生在兄弟姐妹之间,就像静洁老师所说,同学朋友间的伙伴式关系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四川绵阳,有4个一起长大的发小,今年全部考上清华大学。小学时他们4人关系就很要好,“考清华”是大家共同的约定。4个人经常在寒暑假聚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很多共同爱好,会一起分享各自喜欢的书籍和电影……各自都在朝着目标努力。

所以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双胞胎、多胞胎,是否有兄弟姐妹,这些都不是决定孩子能否考上名校、能成为学霸还是学霸的因素。

一个温暖有爱的后天环境,一群可以互相激励的伙伴,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