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如诗如画颐和园:西堤沿线及其附近景区(六)

如诗如画颐和园:西堤沿线及其附近景区(六)

四、治镜阁遗址

此岛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当年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承袭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中的“一水三山”模式,即在阔大的园林水面中设置了三座岛屿,以象征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体现了皇家园林对“人间仙境”境界的追求。

治镜阁是典型的仙山楼阁模式,应为仿北宋画家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中“水心殿”形象或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登瀛洲图》中的仙山建造而成,圆明园的长春园水面上的“海岳开襟”造型和治镜阁几乎一摸一样。

岛上的城墙是当年建筑的残迹,名曰“治镜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约乾隆二十六年建成,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圆形城墙,外城直径59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御题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和“蓬岛烟霞”,分别咏赞所能观览的四周风景。“治镜阁”名字中的“治”是政治或治理的意思;而“镜”有明鉴、明察之意,合在一起便为“明察政治”之意。

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内重城墙直径为35米,四面与外重城墙相对也建城门四座,门上石额也为乾隆御书,南为“南华秋水”,北为“北苑春山”,东为“辉朗东瀛”,西为“爽凝西岭”,不仅在咏赞四围风光时巧妙地嵌入了四个方位,还隐含着春夏秋冬四个时序。

内外两重城墙之间引湖水分隔,内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内城顶部还建有一座三层的十字形楼阁,从下至上分别悬挂乾隆书写的“仰观俯察”、“得沧州趣”和“治镜阁”三方匾额,阁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楼的牌楼,南面东西两侧则对称建两座四方攒尖观景方亭。整座建筑不惜工费,极力追求造型的奇异瑰伟,正如“蓬岛烟霞”的匾额,显然是乾隆对想象中的仙山琼阁的模拟。上层为佛殿,供奉铜无量寿佛。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怀疑藏有军队,不敢近前,遂用重炮轰击,使这座宏伟的水城一时化为残墙断垣。至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颐和园时,治镜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同时,因为财力匮乏,慈禧不仅无力修复治镜阁,还不得不将阁上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晚清至民国的数十年间,两重城墙外面包砌的城砖也逐渐被附近的农民拆用殆尽,只剩下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夯土墙芯了。

现遗址因其建筑的独特和雄伟,虽遭如此损毁,仍留有内外两层十几米高、四五米厚的圆形围墙。近乎封闭的双层围墙像立在地上的两个立体圆环。墙上无门、无窗,除有一条70多厘米宽、直上直下十几米高的缝儿可出入外,别无他路。进入内墙,到处是杂草和杂乱无章的树木。若把那条缝一堵,里面的人插翅难逃。任凭怎么喊叫也不会有人听见,故人们把它误传为“水牢”。

两圈夯土墙,内圈高约10m;中间为一“亞”字形空洞;外圈高5m,距内圈夯土墙约5m;夯土墙外东、南、西、北4面有城门遗址存在,面阔三间。另外在城门的一侧和夯土墙上皆有排水设施的遗存,说明城台内部曾有独立的排水系统。

当年的治镜阁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后改建为涵虚堂)三阁鼎立,是整个园林的三个制高点;同时,作为御苑西部最为高大突出的建筑,治镜阁又丰富了从颐和园到玉泉山和香山的景观层次,是这座皇家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治镜阁既是全园西侧的底景,也是向西沟通玉泉山静明园的空间节点。这一景观意向无论是在乾隆朝的《京畿水利图》,还是在光绪朝的《颐和园全图》中,均占有浓重的笔墨,两图中的治镜阁均有写意的成分,但都足以表明它作为清漪园理想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治镜阁

小故事:“蓬岛烟霞”碑目前尚存

2001年底曾有人登上湖心岛探察治镜阁遗址,发现“蓬岛烟霞”匾额就在岛北边圆墙外路边的杂草丛里,当时匾额几乎完好无损,蓬岛烟霞四个大字的上方正中有一枚“乾隆御笔”的方形刻印。后报告颐和园管理处,目前该块匾已不再岛上,已被颐和园管理处保管起来,期望有朝一日重建治镜阁时,能够重新悬挂展示。

乾隆皇帝曾特赋诗以阁名言志:“湖中歭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用。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与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敢不戒其怠,犹恐驰兹敬。求治忌太速,亦足滋为病。无逸而有为,永言励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