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你在职业生涯做过哪些决定,当时没感觉,回头看却发现影响深远?

你在职业生涯做过哪些决定,当时没感觉,回头看却发现影响深远?

我今年44岁,02年进入阿里巴巴,见证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企业的成长。

12年离开阿里创办酵母,从最初的2个人,到现在的管理着200人的大家庭,截止目前已服务269家上市公司,线下深度服务过的各行业领军企业超过5000家,在线全网覆盖企业超过100万家

距离顶尖的企业家我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从大学的英语老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都是因为我当初我做出的2个决定。

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我的故事。


1、大时代下的个人使命

我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一个一脚油门就能到农村的山清水秀的小县城,从小就知道五谷和四季,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小时候,身边的大人们经常会问我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我的内心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真正对人生使命开始有清晰的认知是在2002年。那一年,由于机缘巧合,我离开高校教师的岗位后进入了阿里巴巴。这是我做的第一个选择。辞去老师这个铁饭碗的工作,在当时很难被所有人认同。

我在阿里巴巴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销售,当时我的导师是关明生(Savio),阿里巴巴业务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阿里巴巴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Savio不仅是我管理路上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初入商场就能有他这样的导师教我做人做事,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此!Savio总是乐于激励高绩效员工,有一次他在杭州当时最著名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请Top Sales(销售精英)吃饭,和我们探讨了个人的人生使命——我们到底为什么奋斗?

那次谈话中,我第一次收获了清晰的个人使命,扣动了自己的心灵扳机——奋斗对我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

这个清晰的个人使命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黄金十年——从25岁到35岁,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阿里巴巴。

这十年,我经历了阿里巴巴从两百名员工到几万名员工的发展过程,自己也从业务前线转岗到集团人力资源部,先后参与集团湖畔学院、组织部和企业文化部的工作,开始系统地研究组织发展,同时参与集团的一系列组织建设项目,其间见证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企业的成长,也见证了新时代浪潮中各种创新组织形态的变迁。

曾鸣教授曾经说过,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实践,以问题驱动;另一方面必须足够有前瞻性和体系化。幸运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这两方面都具备,既有行业前瞻的最佳实践经验,也有成体系的理论方法,给了我系统思考的土壤。我的很多关于组织的理念就是在此时建立起来的。在商业创新爆炸的中心工作和思考,每天都要面对被迫打破思维定式,被迫创新,这是我最珍贵的一段时光。


2、薪火相传的传承者

我做出的第二个选择是在巅峰期离开阿里巴巴。

2012年离开阿里巴巴后,我担任过多家企业的组织发展顾问,其间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终点在哪里,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退出,要给大家留下些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知名出版人对我说:“Cherry,我听完你的分享很感动,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一种传教士的精神,你注定是一个传承者,你要把你的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和管理经验传承给更多人。”

她的一席话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做一个传承者,陪伴和成就他人,开始成为我无比笃定的个人使命。

至此,我个人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从模糊到清晰再到笃定的过程。职场几十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职业高点,每天我的内心都福流满满。

所以,在2014年我和阿里巴巴“中供铁军”原主帅俞朝翎共同创办了创业酵母——一家以陪伴和成就未来商业新领袖为使命的企业服务公司。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服务和陪伴了5000多家各个行业细分赛道的领先企业,其中有253家上市企业、16家独角兽企业。在给处于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共性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经验,对组织的研究也进行了多次迭代,同时也发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很多企业只重视业务,组织能力极其薄弱。以前只要有一个不错的生意模式,企业就能过得很好,人力资源根本得不到重视,地位很低。但现在大多数企业面临存量市场的恶性竞争,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组织能力薄弱的企业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尤其如此。这让我再次意识到组织能力的强大力量。

第二,99%照搬照抄阿里巴巴管理方式(比如文化价值观考核、搭建“政委体系”等)的企业都会失败。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内外部环境也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企业采用简单“抄作业”的方式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搭建自己的组织系统。

于是,我就有了写《组织的力量》的想法,想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围绕业务增长和组织创新,为中国的企业搭建组织体系找到系统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帮助它们少走弯路。

2018年,我把多年的研究做成了一门系统的课程——“组织创新大课”,第一期有200多位企业家参与了学习。在这期课上,我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的概念,发布了一套企业营运的系统地图—“酵母天地图”,以及围绕“酵母天地图”的一系列落地工具和方法。这套体系凝聚了很多优秀企业的宝贵经验,以及我在企业咨询过程中的无数实践心得。

“组织创新大课”已经开到第13期,累计有数千名企业家参与了学习,课程的理论框架经过反复打磨和完善逐渐成熟,而随着我们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案例也越来越丰富。但最让我开心的是,参加过“组织创新大课”学习的企业家越来越重视组织的发展,开始在自己的企业落地实践组织创新,并且陆续取得了成果。

2021年,我去拜访一位企业家,他曾经参加过我的“组织创新大课”。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没有字画,挂的是一张巨幅的“酵母天地图”。

他对我说:“我把酵母天地图当作管理公司的作战地图,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落地。每天我都会看,对照着思考今天我做了哪些,明天还有哪些需要做,后天我要向哪里去。”

正是这些企业家务实、精进的精神,让我从2012年开始坚持9年持续打磨这套体系。


3、为什么要以陪伴企业家为己任

企业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他们是一群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去改变世界,永立潮头的人,同时也是一群很不易的人,他们每天都在面对足够新、足够复杂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平均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商业大变革,每一位企业家,对外要面临随时被时代抛弃的压力,对内还要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企业的人才工厂,制定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不仅如此,在任何时候,他们都需要成为公司里所有人的精神领袖、企业的定海神针。创业之路只是少数勇敢者的舞台,他们注定是孤独的。

在这条路上,成为这些企业的同行者,陪伴他们经营好企业,让企业活得久一点,活得好一点,是我创办创业酵母的初衷,也是我写作《组织的力量》的初衷。


4、为什么要以成就企业家为己任

首先,中国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都是草根创业者,在创业之初,没人教过他们如何系统地经营一家企业,如何定战略,如何管业务,如何建组织,他们经常会走弯路。

其次,基于这么多年的企业服务经验,我们发现带领企业打天下是有成功路径的,“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0到1,还是快速发展期,或是变革期和鼎盛期,企业经营的三支柱—业务、人力、财务都有共性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经营之道,我们就可以通关,走出目前遇到的困境,走向企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陪伴这一群如此可爱、永立潮头又如此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在给大家提供服务的近9年时间里,一直都在构思《组织的力量》这本书。

在这9年中,随着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丰富度的增加,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研究样本的增加,以及对这群人的研究和认知的增加,我的体系化思维也一直在迭代。

《组织的力量》先把企业如何打天下的顶层架构、经营之道、方法论描绘清晰,接下来会持续提炼、总结实用的管理工具和典型的管理案例,给大家经营企业提供参考。


最后我想说,企业打天下,不仅仅是为赚钱,我们需要有更崇高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才能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