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散文集《烟火乡村》||酒惑(作者:王健)

散文集《烟火乡村》||酒惑(作者:王健)

【编者按】《烟火乡村》是王健近年的散文作品合集,作者重回童年,徜徉在天地大自然中,他的眼中,花草树木皆有情,鸡鸭猫狗都有意,最慷慨的是大地,最宽容的是大自然,在父母锅碗瓢盆的慈爱中,在乡里乡亲迎婚嫁娶的习俗里,乡村展现出最温馨、最丰富、最亲切的浓浓烟火味道。动物野趣、田野风情、乡村味道、至爱亲情等等,这些小时候故乡的风景、故事或经历,正如粒粒珍珠,聊以慰藉故乡在天南地北的游子之乡愁……

散文集《烟火乡村》

►散文◄

酒惑

作者:王健

对于如何“喝好酒,酒喝好”我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倒是对酒的困惑我是刻骨铭心的。

对于不喝酒这一基因,我从先祖处遗传得比较彻底。一沾酒脸就红得像关公,喝一点全身过敏起疹子,再加一点我就头脑发热血脉喷张,隐约能听到血液在脑血管中如同河流湍急处“轰轰”冲击声,呼吸略感困难,仿佛听力也关闭了,看到人们张着嘴在开合,就是一片混沌,什么也听不清。

上小学的时候,八九岁吧,大年初一,在长辈拜年钱的诱惑下,在表兄们怂恿下,我喝下了一小杯白酒。结果,大家都找不到我了,许久后才发现我在一个婴儿的摇篮里睡着了,留下多年的笑资。

老家自酿的谷物土酒酒劲冲,酒风也更为彪悍。逢年过节、迎婚嫁娶,喝酒不喝倒几个人就显得主人家待客不到位。一张桌上没有人当场“下猪娃”(呕吐)、“溜桌底”,这一桌的酒司令是严重不称职的。

散文集《烟火乡村》

酒席通常是冗长的,男人们在那个舞台上尽情舒展,开始时有一些谦恭和小声,慢慢地,便张扬和嘈杂起来,在说不尽的“三星高照、四四如意……十全十美”等等劝酒词的反复中,酒一杯杯下肚,划拳行令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夏天的凉菜、冬天的热菜一轮一轮地再添再上,酒席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刻,特别是碰上了旗鼓相当的“酒麻扯”,酒话扯来扯去,没有边际,甚至从中午吃到掌灯时分。这就苦了做饭的堂客们,没有丝毫休息和缓冲,又得接着准备下一顿。

那时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陪客人喝酒的辛苦场景。家里有大事或贵客时,为了陪好客人,还要去专门邀请能喝酒的亲戚朋友来充当陪客。好酒好肉伺候着,最终还欠陪酒人一个人情,事情过后还要当作主宾再专门宴请一回。

父亲有时候也亲自陪客,但话语中始终含着歉疚,一再声明陪不好客人莫见怪。结果,父亲面红耳赤,深感发冷,不停地喝开水,随着酒席的继续,压力越来越大,待客人走后还要如小病一场一样地睡一两天。

作为客人到别人家吃饭时,父亲因为辈份高被当做主宾时,常用的招数是推脱不坐主位,实在不行是也拒绝端杯,端杯后也不倒满,有时还偷偷倒一点酒到茶杯里……凡是能想到的招全用上。

结果,我还是见到他疲惫应对的模样。最无奈的是漫长的等待耗掉了我的玩耍时间,还常常耽误了既定的行程。

那时,我对酒很讨厌。

散文集《烟火乡村》

读初中时,我是在环潭古镇上。一天夏日的黄昏,我去老街闲逛,狭窄的青石板街道静静地延伸着,两旁都是店铺,木板门敞开着,夕阳把古巷映得黄彤彤的,微闷偶掠凉风。两个小老头穿着老式的短裤,赤膊着上身,坐在店铺的青石门槛上,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老曲儿,门槛旁边的小木凳上摆着一碟花生米,还有两个旧瓷杯,唱着唱着,他们还端起酒杯抿一小口酒,然后又沉浸在微醺的时光里。

一刹那,我涌起了对酒的无限好感,真希望老的时候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有一老友,对饮老酒。生活如此,夫复何求?

在武汉上大学时,感觉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打完篮球后,与室友每人花五毛钱菜票合买一瓶冰镇“中德”牌啤酒,每人倒一半到洋瓷钵子里,一饮而尽,浑身都爽透了。再想喝一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还是要留下吃饭钱。据说后来因为经济危机,马克贬值,“中德”啤酒倒闭了,留下同学们长久的遗憾。

1992年的冬天非常冷,校门口的南湖整个都结了厚厚的冰,有同学在上面踢足球。校园被雪完全覆盖,寝室里冻得像冰窖一样。407宿舍老大动用每月的伙食补贴买了几瓶酒“湄窖牌”白酒,记得是3元一瓶,撂在门口的书架上,我们进门一口,出门一口,靠着它们熬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季。

但始终,我都没有酒瘾,没有练出酒量,也没有培养出酒胆。在临近毕业的季节,从已经工作的师兄言语中,我明显感受到不会喝酒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果不其然,刚到单位报到,欢迎宴上的第一考就是能喝多少酒。能不能喝、爽不爽快基本奠定了以后的江湖地位。

更郁闷的是当时的领导公开说:别看你们是大学生,不能喝酒的就别想提拔了!

部门的头儿说了:不喝酒就不是兄弟!我心里想,在部门混,不争取做兄弟能行吗?硬着头皮也要上!

那时酒风是盛行的,也没有查酒驾之说,那时的深圳空气中都弥漫着暴发的冲动和夸张的浮华。回想起来,每次外出吃饭,我基本上都是喝了就倒,倒了就睡沙发,最后等酒醒得差不多了才迷迷登登回家去。

随后几天,青春痘疯长,头发根的小颗粒一鼓,一根头发就报销了,整个人像一只瘟鸡一样连着几天蔫不拉叽的。

纵使这样,我的酒艺也毫无长进!同事们也无语了。看来,练一练就练出酒量来的预言,只适合那些本身有喝酒潜力而自己却未发现的人。

更具压迫感的是聚餐。不去吧,脱离集体;去吧,喝酒是主题。“领导不敬,始终是块心病”,不敬吧,好像自己很另类;敬吧,总不能“领导喝完我随意”;和在座的同事也不能少啊,否则就是戴有色眼镜了。一圈下来,如何受得了。

横下心来,谁都不敬吧,索性就不端杯!要么领导和同事主动给我敬酒时,自己脸红解释半天,自始至终处于一个防守抵挡的被动状态,似乎还欠了一个很大的人情。真没有一个人与我喝酒吧,又好像自己如同透明人,不存在似的。

左右都是纠结。

散文集《烟火乡村》

2002年去中山大学学习,谢教授除了法律素养深厚,更是深入阐述了酒道:中国人比较含蓄,没有酒作烘托和催化,气氛就上不来。必须等到酒喝得差不多了,借着酒劲,平时不想说、不敢说的话就脱口而出了,职位有差距的也自然勾肩搭背了,到最后平时有过结的也“杯酒泯恩仇”了,想协调的事也好解决了。

谢教授戏言,依法处理具体事务的许多空白,有时候用酒去调节很可能最有效果。说得文绉绉一点,酒在达成调解协议构建和谐方面有时还真是功不可没。

想一想那么多场合要去喝酒“勾兑”,把我想辞职去当律师的念头也吓没了。

那时候,单位之间斗酒是一种风气。我是上不了这类战场的,我负责定房、点菜、买单、送人、收拾残局,见证了喝酒的意气风发,也见识了乱醉的龌龊不堪。

心中其实一直有一种缺憾,就是羡慕想喝酒、能喝酒、放松喝的朋友们的那种状态,想象那种心中痒痒、酒至微醉的超然和放空,定然美好和无可替代……

而我,却不可能迸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爽,领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奢华,偶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浪漫,体会“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物我两忘的意境。

有时,扪心自问,不能不会不善喝酒,我的人生是不是太无趣了?!抑或,在某时某种环境下,竟然差不多是一种无能和罪过了。

因为不愿陷入酒的纠结,能推的饭局就尽量推了,实在推不掉的也是心有戚戚,期盼少喝酒,早结束;回到老家,连与老同学见面也尽量免了,免得觥筹交错,酒席连连。

自己也曾在受命之下或被迎送的个别特殊时段而稍有放松,结果导致酒醉,甚至于忘了外套和提包,被人送到家后抱着马桶狂吐。

闲暇时节,偶尔翻一下日记,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竟然有大半随记都是酒后不适继而后悔的点滴,现在想来,原来酒之惑俨然已经结成了一长串苦涩的珠子。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真正的落脚点还是在“话”上吧,喝酒助兴,有得聊才是真正的主题。

虽然我不喜欢喝酒,但是我喜欢嗅闻酒的醇香,也喜欢买一些土制老酒送给朋友泡药酒喝,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芳香的快乐。

酒本身是个好东西,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去品尝它。据说”酒”字的三点水分别代表了人喝酒后如同书生、将军、疯子三种状态,要么谦谦有礼,要么豪情冲天,要么疯疯癫癫。喝酒后要成为哪种形象全在自己的选择之中,还没有听说过谁喝高了是别人强行灌进嘴巴里去的,一定都是自己倒进肚子里去的。

这么多年来,对于酒的纠结,本源是我没有去做真实的自己,是我心有所求,因而压抑和扭曲了自我。

本然,心门之外没有别人。除了我选择,没有人决定得了我自己。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遵从内心不喝酒并不会让我失去些什么,因为那些从来和本来就不属于我。

酒后醒来,恍如一梦,喝酒本无惑,我心自扰之。

想喝酒时,不压抑自己;不愿喝时,别委屈自己。

酒后话之,今且记之,一笑了之。

【作者简介】

王健,笔名煊堉,1973年生于湖北随州,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公职律师。工作时兢兢业业,闲暇时喜欢探寻大自然,诉感受于笔端。感恩出生于乡村,有幸领略田野之美、天地之厚,也感恩生活于深圳,欣享改革红利、开放视野。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