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共享经济和产能过剩

共享经济和产能过剩

前几天晚上刷抖音,看到了上海有名的博主778的一个视频,他和某家做冷链预制菜的供应商一起合作,准备销售一些西式点心。

他的经营模式是从菜场中找加盟商,他不收加盟费,只需要加盟商有自己的场地和设备,以及进货。据说第二批连场地和设备都由他来提供,只不过第二批销售的毛利会和第一批的相差5-10%。他只通过批发来赚取商品的差价

物流模式就是把菜场的加盟商作为前置仓。众所周知,生鲜冷链的市场在最近几年的CARG都是超过30%,而生鲜物流中最大的几块消耗就是商品存放运输产生的货损、前置仓的搭建、最后1公里的配送。

目前的生鲜冷链模式无非就是以下的3种:

共享经济和产能过剩

第一种以天猫京东为代表,当天线上下单,隔天到货。一个中心仓覆盖一个区域

第二种以盒马鲜生叮咚买菜为代表,基本1小时送达,把前置仓的库存公开,仓配一体。线上下单,骑手直接送到用户手中

第三种以疫情中拼多多为代表,组团线上下单,对拼单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中心仓送到网格仓(只做拣配,不对外销售),再由网格仓送到团长指定位置,用户到团长处取货

单纯从物流成本上看,第一种模式最节省成本,因为环节最少。但是这种模式时间周期较长,一般至少需要隔天,对目前大家即时满足的要求很难做到。而且如果一旦快递运输不专业,商品很容易发生货损,特别是生鲜,在生鲜农产品的保鲜能力上,我国的肉类损耗率约为12%、果蔬损耗率约为20-30%;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的保障下,农产品损耗率均在10%以下。我们在路上运输的车有多少是专业的冷冻车,大部分都是普通车辆加上泡沫箱,泡沫箱里装满冰袋,这还是好的,我还遇到不少直接就是冰冻矿泉水瓶子,里面的水也不知道是哪里的,看上去就很脏。之前听说过三文鱼存储温度只要变化上下二度,品质上就会差别很远。扯远了,我们再回来,所以在这种模式下的生鲜比例在逐步减少

社区团购模式和第一种在时效上类似,一般都是隔天到货,即使是KFC/MC这种也是当天下单,隔天安排送货。我对这种消费体验觉得非常不好,疫情时一起团购的东西质量都是非常的一般,而且每一单团长都能抽成,虽然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是这种感受不太好,我认为社区团购只会是在一个特定时期才会发展的事物,日常生活中这种模式的占比不会很高。

最后就是前置仓,仓配一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客户体验,时效等等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是就是很难赚钱。了解到前置仓的模式一单的物流履约成本大约在20元,除去损耗再倒推回去,客单价大致需要115元才能保本,21年盒马的客单价大约是104元,单店日均的订单数约4600单,好像到目前也仅仅只是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浮动

一张完美的订单,需要包含:准时送达、送达时产品品质无瑕疵、拣货数量与品项100%正确等几大要素。但是在“新零售”时代,这样可能还不够完美,必须还要加上获得客户的好评才够圆满,所以超完美订单=准时送达+送达时产品品质无瑕疵+拣货数量与品项100%正确+客户好评

那么我们看看778的模式下,上面的几个问题有没有解决

货损:SKU非生鲜类,主要是冷冻的披萨、虾饺、牛排,由于SKU的规格较规整,而且深冻即可,所以在仓储运输环节应该货损率不会高。其次加盟商进货,商品的归属权即转换为自己,并且由于是自己的生意,那么需求预测会比较靠谱,或者说相对会保守一点,那么货损(有效期过期)方面就会大大的降低

前置仓:这点就不需要解释了,菜场的摊位就是前置仓,据778说一个菜场的摊位大约在2500元-3000元/月,也就差不多100元/天,成本可控

最后一公里:目前一般菜场还是原始的商业模式,即人到货的模式,所以正常最后一公里就是由消费者自己承担了。但是一旦菜场的摊主为了和客户搞好关系,那么也不排除摊主在接到阿姨叔叔的消费指令后,自己免费快递上门,这样最后一公里的费用也可以由摊主消化了。并且未来778在网上直播卖货,接到订单后,可以直接联系靠近消费者的摊主安排送货上门,这样又完美解决了每单20元的物流履约费用

778卖的SKU主要是虾饺、披萨、牛排,这些SKU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因为去菜场的主要是老人,老人对这些SKU基本都不太会做,但是儿孙辈过来喜欢吃这类东西,所以就会买一些。

778说加盟商一般单店单天的营业额可以在3000元以上,客单价大约150元,那么就每天消费20单左右。在这里唯一的有可能不对劲的地方就是客单价150元。之前说过,盒马的客单价约为105元,盒马感觉至少上万个SKU,而778差不多不超过50个SKU。而且菜场主要的入客多为老年人,150元的客单价能否做到呢?这个我比较不敢相信。

其实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模式把菜场中的资源可以调度起来了,菜场一般早上7-10点之间,下午16-18点之间会比较忙,剩余的时间就是空闲的,那么摊主就可以把他的时间和位置共享出来,吸引增量的客户

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的,服装、制造、电子等等,那么多出来的产能如何能产生价值呢?

举例服装,我之前做WMS项目时,接触过不少服装制造商,在年末仓库搞促销时,把一些稍微有点瑕疵的衣服和一些过时的衣服,基本都是几十块的价格卖出去,不少里面还包括有羽绒服,这些品牌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服装是一个高利润高库存的行业,往往企业的利润都是在库存上,只要把库存卖掉,这些全都是利润,所以在数年前大家可以看到不少服装都是以看不懂的价格在甩卖。但是最近这种现象就会少很多,为什么呢?服装业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路多了平台,比如拼多多、唯品会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制造业就好好的把款式设计好,把制造成本降下来。销售不擅长,就把销售业务给专业的平台做,卖的太便宜反而大家会觉得是不是问题很严重,一个合理的折扣会让多方都得利。消费者以优惠的价格拿到商品,平台也赚取了扣点,服装制造商也提升了利润。

其实我们大家都可以好好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过剩的产能,如果有这些过剩的产能又如何可以共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