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象房,大象住的房子。这个地方不在北京动物园,而是在京北兴寿镇;不在当今,而是在七百多年前的元朝。

据元代《析津志》记载,元朝驯养大象的象房在海子桥(地安门万宁桥)金水河北一带。后来,除了来自云南的大象,缅甸、占城(越南中南)、交趾(越南北部)、真腊(柬埔寨)也纷纷向元朝进贡大象。大都城里大象多了,象房不够用。于是,将大象训养基地搬迁到了如今的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北,在那里修建了四座象房。到了清朝晚期,象房废弃,山民散居于此,渐渐形成四个自然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些自然村整合为一个行政村,即现在的象房村。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出警入跸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有嘉靖皇帝出行时由大象拉车的画面。

象房村与秦城村,一北一南,相距仅二三十米,仿佛一墙之隔的街坊。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路将两座古村连接起来,道路两边是一个挨一个的地摊,出售服装鞋帽、蔬菜瓜果及各种日用品。象房村村口有一座铁质门楼,秦城村村口也有一座同样的门楼,象房村的门楼朝南,秦城村的门楼朝东。

昔日象房变古村

在距象房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路口,旁边是一面长方形的矮墙。墙体以水泥构筑而成,水泥上面贴着白色瓷砖。由于风吹日晒,瓷砖已呈白垩色,上面是两个斑驳的红字——象房。从矮墙的位置来看,这显然是一块路标,但它指示的不是象房村,而是象房。这一带还有作为建筑物的象房吗?没有。驯养大象的象房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地名。但在当地人心目中,“象房”这一概念根深蒂固,也许是因为地名里隐藏着大象的传奇。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当年,象房从皇城外迁时,为什么选在秦城村北呢?因为那里泉眼众多,仅主泉眼就有四五处,细小的泉眼不计其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地热使那里的泉水成为温泉。喷涌不断的温泉水形成六千多平方米的辽阔水域,村民们称之为秦城大海。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庚子年,象房废。今养在芹城北处,有暖泉。”芹城北,即秦城村北。在北魏和隋朝,那里称作芹城,辽代一度改称秦城,金、元、明、清复称芹城,民国时期再度改为秦城,沿用至今。发源于北神岭(当地人称大海梁)的芹城水由温泉汇流而成,在那一带形成得天独厚的暖湿小气候。茂盛的植被为大象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丰沛的水源又使大象的饮水和洗浴问题迎刃而解,这无疑是一个驯养大象的绝佳之地。

我在象房村与秦城村游历时,村民们依然对秦城大海津津乐道。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芹城水,即为秦城大海。我觉得芹城这个名字更有诗情画意。当年,那片水域的岸边遍地都是水芹,这种野生蔬菜不仅高产,而且味道鲜美。

追溯历史,秦城由屯垦戍边的古城演变而来,这座古城修建于汉代。地处燕山山脉山前冲积扇上的秦城,向东北可以到达怀柔区、延庆区境内的汉代上谷郡,向东可以到达密云区境内的汉代渔阳郡,而上谷郡和渔阳郡属于边疆。于是,在此军事要冲修筑了障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障城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垦荒种田,实现军粮的自给自足;二是发生战事时,据险固守。当时,在燕山山脉的冲积扇上,虎峪古城与秦城古城一西一东,驻守着汉代军都县通往西北上谷郡和东北渔阳郡的门户。

一位村民告诉我,当年的秦城就在秦城村西北的山间台地上。“障城”是官方的说法,民间称之为土城子或土岗子。如今,那里已是一片民居。

正如秦城消失后,留下了一个地名——秦城村。象房消失后,也留下了一个地名——象房村。尽管象房在秦城村北存在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帝王出行乘大象

元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另一个是上都,位于内蒙古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每年夏季,元朝皇帝去上都避暑,直到秋凉时节才回大都。出行的队伍浩浩荡荡,而皇帝的豪华座驾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所装备的牲畜非牛非马,而是大象。大象扛起的那款豪华座驾叫做象辇,就是将一个庞大的木质轿子架在四头大象的脊背上,轿子上插有旌旗和伞盖,里面衬着金丝坐垫,外包狮子皮,每头大象配备一名驭手。《元史》记载:“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西方画家笔下乘坐象辇的忽必烈

除了往返两都,每逢朝廷有重大活动,大象也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皇帝的象队多达五千头,全部披上用金银线绣成的鸟兽图案象衣,摆成队伍,每头象的背上,放着两个匣子,里面满满装着宫廷用的金属杯盘和其他器具。象队后面是骆驼队,列队从皇帝的面前经过,蔚为壮观。”五千头庞大的象队,没有足够的大象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昌平的秦城村北一下就修建了四座象房,大规模驯养大象。

早期的蒙古大汗出行时,坐在六匹马拉的斡耳朵(宫帐)里。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开始改乘象辇。由于大象力气大,步伐稳,坐在高大宽敞的象辇里,自然是一件风光惬意的事。假如遇到狭窄的隘口,皇帝便独乘一象或坐在两头大象牵引的象辂里。总之,皇帝与大象形影不离,尤其是忽必烈。

据说,忽必烈之所以酷爱乘坐象辇,是因为他对这种动物情有独钟。大象身体笨重,但性情温顺,有灵性,属于智慧型哺乳动物,智商仅次于海豚和作为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而且,大象重情重义,它们通过不同的声波表达自己的感受,以鼻子、耳朵和尾巴向同伴传递信息,象群里总是充满友善的气氛。作为群居动物,象群属于典型的母系氏族结构,通常有成员8至10头,头领是一头德高望重的母象。大象的团队很稳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觅食和抵御外侵。仁者寿,大象的平均寿命为60至70岁,有的可以活到80岁甚至上百岁,因此被誉为“哺乳动物的寿星”。

大象在朝廷的工作,主要是充当仪仗队。每日早朝,大臣们在朝房候驾,大象则在文臣武将上朝必经的东西仪门内相对而立,并将鼻子互相搭在一起,表示时间未到。静鞭响过之后,大象将鼻子放下,象奴牵走大象后,文武官员才能列队上朝。被驯化的大象知法度,守规矩。如果出班迟到,它们会蜷俯于地,请求惩罚;如果意外伤人,它们会主动趴在地上请求“受杖”,然后向行杖者屈膝谢罪;如果被贬职,它们会自动站在比原来职位低的位置上,以表明身份的降低。

既有担当的能力,又有担当的责任感,而且赤胆忠心,大象的这种品性胜过朝廷的许多大臣,也许这正是忽必烈偏爱大象的原因。

象房村曾经出土象牙

据《昌平县地名志》记载:“该村(象房村)曾出土象牙。”现在,村北出土象牙的那个地方以水泥砌成了一个平台,平台边缘环绕木栅栏,栅栏里面是一头金象和一棵枫树。出于观赏效果考虑,枫树的叶子是人工装饰的。平台下面立有一块方形石碑,墨面白字,简要介绍了象房村的由来及历史沿革,写明象牙出土时间为1979年,发现者叫杨振生。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象房村出土象牙的地方 摄影:岳强

一个有过四座象房的地方,出土象牙不足为奇。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除了象牙,一定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象房的任务有两项,一是饲养,二是驯化,后者比前者更艰难。将一头野性的大象驯化成通人性、听口令、守纪律、知礼仪的皇家仪仗成员,往往要经过驯象人数年的努力。驯化后的大象因直接服侍皇帝而身份高贵,在朝廷享受爵禄,有的甚至像大将军一样封食一品禄。每头大象都有一个仆人,仆人服侍大象就像服侍主人。然而,驯象人的地位却极其卑微,被称做象仆或象奴。每一头驯化的大象背后,都有一部驯象人的血泪史。

北京古时曾驯养5000头大象,皇帝出行坐象辇

《康熙南巡图》中有大象仪仗队

元朝之后,明朝和清朝也曾将大象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那么,象房是如何颓败的呢?据说,导致象房关闭的直接原因是一起驯象事故。那天,一头正在接受训练的大象受到意外惊吓,突然发飙,用鼻子卷起玉辂抛向空中,又将驯象人甩到墙上造成重伤。这件发生在光绪十年(1884年)春天的事,震惊了朝野。从此,大象退出了皇家仪仗队,象房也不再驯养幼象。老象一头一头死去后,象房废弃,大象在北京的辉煌岁月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