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01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张向荣

历史作者,代表作《祥瑞》

女儿叫小白,2018年3月份出生

一般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什么书?

我相信很多家长,特别是比较喜欢读书,或是在童年有过极为愉悦的阅读体验,或是经历过“书荒”饥渴感的人,总会有一个阶段控制不住自己,过于热情、过于超前、过于不切实际的为孩子买下太多不需要的书。

我就是这样,在女儿小白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囤下了纽伯瑞儿童文学金银铜奖系列、凯迪克大奖系列,以及许多中外儿童作家的作品,还有英文绘本。但事实上,哪怕是三、四岁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并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设想来进行。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 / 童书展官网

像成人一样尊重孩子,是我自己的理念。我发现,与其推荐给孩子,不如把许多书籍、绘本都堆在家里,让孩子自己去发掘宝藏。因此,既然小白已经四岁多了,我也度过了初为人父的狂热阶段,就随她的喜好,自己去读“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巧虎”的故事、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吧。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 / ccbookfair.com

印象最深刻的“共读时刻”

几乎从来没有过别人描述的温馨情形:父母和孩子温暖地倚在沙发或是床上,孩子安安静静地听完一个又一个故事,或是同一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听,其间提出一两个“童言无忌”到可以发朋友圈或是微博的天才问题,最后在听完故事的满足中美美睡去。

我所遭遇的,更多是在我工作的时候、写作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接电话的时候,突然被小白拿着一本书抽打自己的腿,“爸爸你现在要给我讲故事!现在!”于是多数时候,只得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在懒人沙发上尽快读完她手里的故事——最多的是“不一样的卡梅拉”。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一一》剧照。

有时候想跳过两页,小白会吼“你怎么漏掉了这段话!”;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不觉睡着了,继而被猛烈地摇醒或是被八音盒砸醒:“爸爸你快点读啊!”

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共读时刻,不仅指的是亲密关系的记忆,也在于身体的疼痛。

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阅读经历?

作为一个8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书其实蛮丰富,但又不至于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就是说,当时能够进入到我们少年儿童手中的书,绝大多数是经典作品,或是非常优秀的杂志刊物。而且我母亲是教师,她学校的图书馆,基本上就是我的私人图书馆了。

在学龄之前,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套“故事大王画库”,非常小的开本,手绘的图画,很是怀念;还有当时流行的“连环画本”。

到了上小学后,世界就被打开了,母亲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小学生班级书架”、世界名著连环画、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上下五千年》等等;同学之间开始交换故事书、漫画书,像《女神的圣斗士》《三眼神童》《七龙珠》《乱马二分之一》《孔雀王》《机器猫》等。

我的父母是不允许我买漫画的,然而这些漫画我基本上都看完了,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成了大家的圣殿,顺便还接受了初步的青春期启蒙教育。

当时的书,这些年我常常去孔夫子旧书网上寻找怀旧,多半都已经价格不菲,一些成套的书动辄几千元甚至过万元。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孔夫子旧书网上出售的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书。

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有一些阅读经历是值得单独说的。一个是《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这样的杂志,八九十年代刊登的作品大都非常优秀,至今也颇不过时吧;再一个是《故事大王》和郑渊洁《童话大王》,也基本涵盖了时间不短的时光。

那段时间,我几乎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大于玩游戏、看电视,更不用说户外运动这种令人讨厌的事情了。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动力就是写完了作业就可以继续看昨天的书。

直到有一天,虽然还在看一些青少年读物,但你偶然翻开了父母桌上的《青年文摘》《读者文摘》(当时还不叫《读者》);翻开了家中书柜里的鲁迅、红楼梦、雨果……世界变了,童年也就结束了。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家里的书架在孩子的眼里一直是神秘又有吸引力的存在。 /unsplash

要说当时有什么阅读经历令我印象最深,大概是没有的。没有父母阻挠不让读闲书的苦恼,他们看到有趣的书还会带给我;没有老师发现课本下面的故事书愤而撕掉的恐惧,因为隐藏得实在太好。

没有阅读金庸、古龙、琼瑶等港台小说的经验,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完全隔绝掉了这些,以致于多年后还要通过影视来恶补一下,不然没法和同龄人交流……

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最大的、最明显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孩子有了互联网。这不仅指上网这一件事,在孩子的眼里,随时随地和家人视频通话,想听什么儿歌故事随时随地就听,想看什么动画片也随时随地就看,都是普通的生活。

互联网不是一个独立于阅读的新事物,在孩子这里是自然而然、先于她存在的世界。

阅读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会因为互联网,阅读就被冷落了,反而出现许多新的阅读方式,比如可以听书,可以看纪录片,可以听线上讲座和分享,以及知道更多种类的书。

现在和孩子一起读的书,是什么?

最近在读的是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

最新读的一个故事,是几天前,小白挥舞着一本书向我咆哮而来,我一看,没有读过这一册,名字是《遇到你,真好》,就抱着她一起读。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遇到你真好》

[日]宫西达也 文/图,彭毅 译

蒲蒲兰绘本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8

以前读过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是一个幽默温馨的故事,所以读这一本时,我也故作夸张地模仿霸王龙的台词、动作,小白笑得嘎嘎的,直到最后两页,霸王龙为了给棘龙宝宝红果子树,掉进了海里,我才发现结局竟然有些伤感啊。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日]宫西达也 文/图,杨文 译

蒲蒲兰绘本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1

刚才还在嘎嘎大笑的女儿,默默从我的怀抱里站了起来,静静地走了。哎呀,我这才发现她在偷偷抹眼泪。

02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陆大鹏

译者、写作者

儿子小熊,快七岁了

印象最深刻的“共读时刻”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所以近一年来我们的亲子共读比较少,毕竟他可以开始自主阅读,对书的选择也更有主见了。

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我和太太经常和孩子共读。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渡边有一的“小猫鱼”系列和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这两套书都是画风简单,但个性十足,前者风趣,后者悲情而暖心。孩子喜欢这两套书,我也喜欢。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你看起好像很好吃》剧照。

个人认为,在阅读的问题上,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提供足够多的选择,让孩子能自己去探索。家里有书的话,孩子随时可能拿起来翻翻。家里没书,要培养阅读习惯自然很难。

选择不仅要多,最好还要比较多元,最好是什么主题都有(我准备了宇宙、非洲动物、恐龙、消防车、童话、建筑等题材的书),孩子会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我尽量避免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

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阅读经历?

我自己小时候(多小算小呢?)读的书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两套,一是古斯塔夫·施瓦布编辑整理的《希腊神话》,二是托尔金的《魔戒》和《霍比特人》。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希腊神话和传说》

[德] 施瓦布 著,楚图南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6

小时候,读完施瓦布的书,我就彻底爱上了古希腊。后来我一直对《荷马史诗》一类的古典著作非常着迷,一边读还会一边整理神话或史诗中的人物谱系。我还做了一件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事情:

我企图追溯出希腊神话中大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用订成的很长的白纸画时间表,比如根据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大概时间、人的平均寿命来估测出赫拉克勒斯在公元多少多少年离开家去斗野兽之类,当时花了很大的精力,但乐趣无穷。

《魔戒》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还读了托尔金的其他作品,包括他翻译的《贝奥武甫》,所以我也开始对民族史诗产生兴趣,如《卡勒瓦拉》《尼伯龙根之歌》……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魔戒》

[英] J.R.R.托尔金 著,邓嘉宛 / 石中歌 / 杜蕴慈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

就像宣纸上的一滴墨,慢慢扩散开来,读得不太系统,也谈不上深度,好玩就行。我非常喜欢画宗谱图和地图,托尔金的中土世界还有《冰与火之歌》都满足了我对地图和谱系图的爱好。

我小时候,能读到的书比较少,有的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在重读中也能体会到乐趣,比如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恐怕不是他最好的小说,但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可能有七八遍。

今天的孩子在物质层面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比如我儿子拥有的书,是同年龄的我的几十倍。这肯定是两代人在阅读方面最大的不同。

现在和孩子一起读的书,是什么?

最近我和孩子在读湖南文艺的“小萌书”系列,这是一套神话绘本,包括《罗摩衍那小萌书》《北欧神话小萌书》等,画风非常有个性,故事的编写也比较适合儿童。

我儿子看了这套“小萌书”之后,强烈向我推荐。书里神话人物众多,名字还都挺怪,很难记,但我和儿子都对阿斯加德、尼福尔海姆还有罗波那、妙顶等津津乐道。

读书这件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

《北欧神话小萌书》

[西班牙] 埃娃·曼萨诺 著

[阿根廷] 埃乌赫尼娅·阿巴洛斯 绘 / 吴娴敏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