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NO.116 “俗制,感情”

有没有可能头七是存世者的惦念,而非逝者的残存?

已走的人对俗世是否有留恋,我们是不清楚的。但留下的人一直对那些远去的人恋恋不忘我们却是清楚的。离死亡最近的距离大抵就是这次,一个院子里的人们住了好些年,老人孩子早已坐晚黄昏,当有一人离去时,顿感周遭寂静。

今天是楼上伯伯的头七,我们有回避的风俗,于是早早的便离开家门,躲进了家对面的公园里,呆了整整一上午,我想起昨晚和母亲的对话,其实不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俗制,而是我们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各样的制度和摆件都是为了祭奠亡者,生者的挂念和情感占了主导、而在母亲这一辈人看来,这是祭奠也是不可解释的仪式,灵魂和“不可解释”才是主要的。

中国的俗制很多,在婚丧嫁娶方面尤为多且杂,喜事中有很多无法理解的陋习,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那种低俗的甚至带着侮辱性质的婚闹竟也算是一种规矩,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也不能理解的。大好的日子,为什么新郎新娘却能忍受这种无端的折磨?扒衣服、外穿内裤、骂脏话、对新娘上下其手也能被允许?无意参与,但冷眼旁观也自觉过分。而在白事上,再多的规矩我也是能接受的,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敬意。尊敬逝者的离去,尊敬存者的感情,再多的麻烦也不过是爱意的表达。

父母总会给我们说着一些不符合科学逻辑的东西,我们会驳斥会偶尔嬉笑,却不会阻止和反对,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寄托,正如我们信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一样,我们可以相互讨论,再各自为政、不过分地干扰彼此的信念。与我而言,生活里的细节万千,我们信任科学,带着求真的态度对待万物,但若深陷囹圄、难求解脱时,适当寄托神灵,也不可谓不是一种放松。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NO.117 “打开耳朵,我期望掷地有声”

史铁生在《病隙随笔》中写道,“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不惧他人之疑目,不畏世俗多流言,做好自己、成为自己,或许才是一往而终的坦途。

假期里除了玩乐、学习,和父母的聊天次数也逐渐增多。近期面临选择时,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执着于某一方的观点,相互交流、交换意见、心平气和的聊天,这种我期望的理想状态逐渐实现。这使得我的意见和意愿逐渐成为了讨论的主场,也使得父母的心声与心愿得以显现。

我期望打开耳朵能听到外界的回响,也期望投声入海能有回音。师兄曾问过我,说我的父母必定是个有学问的,不然不会和我们有如此平和的讨论,也不能让我这么的主导个人事件。我对回复是,我的父母没有念完小学,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更加懂得文化的珍贵,他们想让我追求想要的高度。而爸妈昨晚却说,“你以后会不会嫌弃我们没文化哦”。而我的回复则是,难道不是你嫌弃我?我的好都反映着你们的明智。这话说的有点自满,但确实是我的心里话,我的好来源于爸妈和兄妹的影响、来自于老师和朋友的帮助,而我的不足是本能发展的缺陷。

两个问题,鲜明的对比,但都让我感到高兴。两方面的反馈都在说明着一个事实——父母和子女之间不是没有可能实现和平相处(尤其是像我家这种父母和子女在三观和人生选择上存在着距离感的家庭),我们缺少的只是契机和方法。

多尝试、多发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导自己的人生,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我支持与认可,我们相互关心、各自发展、不求统一,他们让我懂得世界多元、我也是、他们也是,这是一个好心态形成的开始。

昨晚和爸妈讨论时,我们一张板凳、三个人,中间是我,左右两边是爸妈,我们讨论着下一阶段的去向,想着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发言的是我们,占主场的是我。讨论了一段时间,爸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选择你想要的就行,你想走到哪一步就闷头去走,左右都是我们的骄傲”。妈妈也鼓励我说,放假了多去走走,去看看自己想看的风景,珍惜空闲的时光。万物终归寂静,时光待我慢好。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氛围,和爸妈开玩笑说,”大抵我还是二中那个喜欢抱着哲思、散书读的wr吧”。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在湍流不息的时光里,争取一切从前慢的机会。


End:

今天是一文两段。

祝大家万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