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行游|余柄贤:少年与笋

行游|余柄贤:少年与笋

文/余柄贤

峨边清溪村的原始竹林郁郁葱葱,被当地人视作山珍的竹笋,遍布其间。应朋友邀请,加入他们的采笋队伍,体验了一次劳作之旅。一位15岁的少年引起了我的注意。

峨边有着小凉山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76.58%,原始森林里长着独有的65万亩天然竹林,竹笋成了山里群众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的清溪村越发平添了一抹“与世隔绝”的神秘面纱。

怒放的野花、垂挂枝头的野果、超棒的天然氧吧、雾气萦绕的山路一步一景。最初爬山,是轻松的,愉悦的,精气神仿佛达到了最佳状态。很快,山路崎岖,体力不支,热情败下阵来。“爬不动就休息一下。”少年见状,示意我原地休息。

还有些许稚气的少年,身材魁梧,眼神坚毅。手握镰刀、肩扛背篓的他告诉我,和三年前紧跟父亲采笋的步伐不同的是,现在他已经轻车熟路,是当地采笋队伍里的新鲜血液。休息片刻,继续起身。少年的步伐加快,山雾缭绕,经验告诉他,要下雨了。

连续爬山一个多小时,在一半山腰的空旷地,一个用木头和塑料布搭建的临时帐篷,是父子俩的住所。就是这样一个简易住处,他们每年要待上一个多月。不远处,拴着一匹正在吃草的马。少年说,它是搬笋队伍里的一员大将。人从山顶将竹笋搬运至此,马再驮下山。在家里仔细清洗后,竹笋就可以送到市面上出售了。

惊喜源于陌生。这个从小听父亲与这座大山里发生的传奇故事的少年,带着顺应大自然的规律穿梭其间,用勤劳的双手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讲到这里,少年满是骄傲。是啊,一勤天下无难事,少年在他的成长路上积极向上,持续奋斗,我被深深感动。

再往上走,密密麻麻的竹林被细雨打得沙沙作响。更往上的海拔1100米左右的山头里,当地特有的竹笋已破土而出。

“吼,吼……”打笋季节,为相互打气及传递信息,这类较为原始的打招呼成了采笋人拉近距离的桥梁。

气温骤降,雨水渐渐大起来,雨声响彻竹林。光线不佳的竹海,冒头的竹笋或隐匿在掉落的黄叶中,或直挺挺立于林中。笋壳紫红的竹笋,只在高海拔的山头从上往下生长。望着眼前的大片竹笋,本着大力出奇迹的原则,我拔的笋或在出土一刻拦腰折断,或拔出来后笋壁伤痕累累,或挑选的竹笋达不够出售标准。

少年见我些许狼狈,过来给我示范。他单手拽住笋根,使用巧劲快速一拽,完整的竹笋便被拔起。手把手地教了几次后,我也有模有样,顺利“出师”。新鲜采摘的竹笋常常成为采笋人的零食,去壳后一口一个嘎嘣脆,鲜香脆萦绕唇齿。

竹笋长得快,老得也快。少年说,要想吃到新鲜美味的嫩笋,需要第一时间采摘及运输,否则尝到的便是年轻的竹子了。一路,采笋人的话都不多,劳作时在山坡各忙各的。竹笋长得“顽皮”,这一个那一个,费了一番功夫,笋袋才装满。折返时的下山路并不好走,但大伙满载而归的喜悦,冲淡了一路的疲惫。

有序摆放好采摘的竹笋后,少年为大伙启动烹饪晚餐的计划。起火、热锅、切笋、倒油、翻炒。简易住所条件有限,只能简单放点油盐,加点干辣椒。滋滋冒着的热气,笋香四溢,没有什么比把美味吃进肚子更踏实的事了。

饭毕,少年牵着马,和其他采笋人一道,将采摘的竹笋驮下山。分别时,少年告知,还将在这个热情似火的时节和采笋队伍持续劳作。

竹林的每一棵笋,见证着这处村落的烟火风情。村落的每一户人,传递着这片竹林的自然馈赠。

鲜美脆嫩的笋,勤劳质朴的人。或许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或事或物,满满的经历与体会,足够保鲜至永久。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在封面新闻发表的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