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先秦至汉朝时期的著作中,对古代帝系的排序,黄帝几乎都是第一位

先秦至汉朝时期的著作中,对古代帝系的排序,黄帝几乎都是第一位

从西周到战国,是中国上古传说演进变化的大时代,古史传说由简单到复杂,由驳杂到系统。

特别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竞相立说,各有自己的一套古史体系。

到汉代大一统局面出现时,古史传说己逐渐定型。

〔美〕塞·诺·克雷默说:“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有一种彰名较著的历史思维,同拒不对宇宙作题自然阐释的倾向相结合……他们潜心于在古老传说的那些朦胧不清的人物形象中为其氏族寻觅令人信服的谱系。”

先秦时期的帝系传说

西周时期的古史传说内容散乱,仅有个别传说人物或片段故事,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

主要载于《诗经》、《尚书》以及《周易》的卦艾辞中。

《诗·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篇记载了商人的始祖传说《诗·大雅·生民》、《逸周书·商誓》以及《尚书·吕刑》则记载了姬周族后翟的传说故事。

《尚书·甘誓》等篇中还有关于夏的片段记载。

《尚书·吕刑》、《逸周书·尝麦》现多认为是西周文献,记载了蚩尤作乱以及与黄帝的争战传说。

春秋至战国前期,古史传说变得繁杂起来。

这些古史传说主要记载在《左传》和《国语》中。

《郑语》中提出了虞、夏、商、周四代相承的体系,其宗神是虞幕、夏禹、商契、周弃,还提到了祝融,即重黎,以及其后裔八姓。

《周语》中叙述了共工、鲸、禹、四岳等相继治水的故事,还叙述了虞、夏、姬、姜、黎、苗等族。

《晋语》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炎帝是为同出于少典。

《左传》所述神话传说人物比《国语》更为详备,。

《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眸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埠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顺项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

形成了黄帝、炎帝、共工、太啤、少眸、顺项这样一个前后相承的古帝次序。

《襄公四年》、《哀公元年》有后弈篡夏、少康复国的传说。

战国后期的古史传说更加复杂。

首先是《楚辞·天问》和《山海经》所记的古史传说,再者便是诸子百家的古史系统。

《天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顾领刚曾认为其作成时间当在战国之初。

刘起钎认为顾先生的论断是可信的,甚至认为它当成于春秋之末,至迟在战国初年。

《天问》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八个问题,内容涉及天地开辟、洪水传说、大地情状、夏古史传说、商古史传说、周古史传说、古史逸闻和吴楚史事传说等方面,涵盖了夏商周三代全部的古史体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没有出现虞代,一些重要的传说人物它也没有,如炎帝、黄帝、太眸、少眸、颁项、高阳、高辛、帝鸿、伯豁、祝融等,这些却都是在《左传》和《国语》中出现了的。

因此,刘起钎先生说:

“这些在战国后期文献中是古史的主要人物,显然《天问》只能远在这些传说出现之前。”

认为《天问》要早于《国语》、《左传》。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以致司马迁说

“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天问》、《国语》、《左传》内几乎所有的古史传说人物它都有,而且更富于神话色彩。

《山海经》中有些故事与《天问》相同,比如鲸禹治水、夏启与《九辨》、舜受父弟虐待、王亥宾于有易等故事。

由此可知《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楚地。

《山海经》中有诸多其他文献中没有的神名,山神、地神等等。

这些材料再没有被记录下来以前,一直是靠口耳相传的,与史官叙述的书写历史相比,是不被重视的,是与“真实再现”相悖的“虚构叙述”。

这是典型的“文字中心主义”偏见,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先民“己经在用口头语言记忆其历史了,先民们用口头语言讲述宇宙万物的来历、民族的起源与迁徙、诸神的奇迹、祖先的业绩、英雄的壮举等等,这是他们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但也是他们的历史,这种历史一定远远长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因为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他们使用文字的历史。

在一些`落后'民族中,迄今尚无文字,其记载历史的方法仍然只是口头传诵。”

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有着悠远的流传背景,里面的内容有可靠的成分,如《大荒东经》、《南经》、《西经》里四方神名和四方名、四方风名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杨树达《甲骨文中之四方风名与神名》、于省吾《释

四方和四方风名的两个问题》等文给予了考证。

战国后期古帝王系的整合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子的古史传说。

儒家盛赞尧舜,从孔子起即如此,正如《中庸》所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孟子》和《荀子》亦对“尧舜之道”盛赞不已。

同时儒家还尊崇“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特别是对周之德推崇备至,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周礼的推行。

《论语·泰伯》:“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墨家亦盛推“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常有“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所以王天下”、“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天下”之语,在《尚贤》中提出尧舜禹三圣禅让说,对后世学说影响很大。

法家则反对儒墨所倡导的尧舜圣王之说。

《韩非子·显学》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认为尧舜生活在三千年之前,尧舜之道是无法“参验”的。

并在《五蠢》篇中提出古代尧舜之时生活艰苦,“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否认尧舜禅让的美德。

道家《庄子》里增加了许多古帝王名氏,其中《肤筐》篇里有一个系统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青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多是一些很生疏的帝王名号,除此之外还有混沌氏、稀韦氏、有众氏、冉相氏、几莲氏等未曾见过的名氏。

《庄子》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古帝名号,可能跟他提倡复古的古史观念有关,庄子认为:“今苦而古乐,递代渐衰”。

《吕氏春秋》提出了“三皇、五帝”这个词,“五帝”是清楚的,即黄帝、帝顺项、帝誉、帝尧、帝舜但“三皇”却没有给予交代,只是常把“神农”放在了“黄帝”的前面,可能他们认为“神农”为三皇之一。

另外,在《十二纪》中,它又提出了另一个的五帝名称,并且还配以五神春天是帝太眸、神勾芒夏天是帝炎帝、神祝融中央是帝黄帝、神后土秋天是帝少眸、神暮收冬天是帝领项、神玄冥。

《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还有一个帝王名次朱襄氏、葛天氏、陶唐氏、黄帝、领项、帝誉、帝尧、舜、禹、殷汤、周文王、武王、成王。

形成于战国晚期的《帝系》、《五帝德》,把各民族的传说人物、祖先神灵加以历史化整理编定成了一个统一的古史系统。

《五帝德》通过孔子与宰我的对话描述了黄帝、颖项、帝誉、尧、舜、禹六位古帝的丰功伟绩。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容成氏》,是战国人写的一篇非常有系统的上古史,整理者李零先生对全篇内容作了介绍,根据陈剑先生的重新拼合与编连,全文的叙事脉络大致如下

尧以前古帝王政事一一尧由贱而为天子一舜贤,尧让舜一,舜时政事,包括司工禹治水、农官后程治农事、理官皋陶治狱讼、乐正质作乐等一一舜让禹一一禹时政事及制作一一禹让皋陶、益,启攻益得帝位传至桨一叶桨骄泰一、汤攻莱,天下乱一一伊尹为汤之佐,天下得治,汤终王天下一汤传至封,封德昏乱一一九邦叛、文王佐纤之事一一武王即位、伐封。

汉以后的古史系统

汉代时,古史系统经战国后期的整合己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系统。

司马迁据《帝系》和《五帝德》写成《五帝本纪》,黄帝、额项、帝髻、尧、舜这样一个五帝系统成为后世史书的主要模本,于是夏代以前传说时期各族宗神和各种神话人物及古帝就被当作信史完整地记载下来了。

应该指出的是,司马迁做出祖述黄帝的叙述,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方面是史家对于时间和世系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破除诸侯分割、民族对立的现象,宣示汉民族的同一性。”

炎黄共祖的“历史”就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三统说”和“新的五德终始说”。

“三统说”以董仲舒为著,“新的五德终始说”见于《世经》,以邹衍的五德相胜发展为五行相生,并扩展了终始的范围。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额项、帝誉、帝尧之帝号,细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于祀,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

所载世系为六十四民、九皇神农为九皇最后一位、黄帝、额项、帝誉、尧、舜以上五帝、禹、汤、周(以上三王)。

王者受命依黑统、白统、赤统递相循环,把本代和前两代定为“三王”,即本届的三统,把“三王”之前的五代列为`沐五帝”,“五帝”之前的一代列为“九皇”,共九代。

《世经》是西汉后期出现的一部书,顾颇刚认为是刘散所作。

《世经》又创造了一种五德终始说,将邹衍的五德相胜改为五行相生。

认为袍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所以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

五行相生,木生火,故炎帝以火德继火生土,故黄帝以土德继土生金,故少昊以金德继金生水,故领项以水德继水又生木,故帝誉以木德继木又生火……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这样,以此为序排列了历代帝王。

先秦至汉朝时期的著作中,对古代帝系的排序,黄帝几乎都是第一位

这一帝王系统,从《帝王世纪》到《纲鉴易知录》很多史书都遵循这一系统,成了封建王朝的皇皇法典。

东汉王符的《潜夫论》比《世经》更胜一筹,他把同厂“德运”的各个帝王说成是具有血缘系统的前后相承关系,我们看其在《五德志》中的叙述,以见一斑:

大人迹出雷泽,华香履之生伏羲……世号太眸……其德木。……后嗣帝誉代额项氏……其号高辛。……后嗣姜姬,履大人迹生姬弃。……太妊梦长人感己,生文王。……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似,生赤帝魁傀。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后嗣庆都,与龙合婚,生伊尧,代高辛氏,其眉八彩,世号唐。……龙感女温,刘季兴。大电绕枢照野,感符宝,生黄帝轩辕。代炎帝氏。其相龙颜,其德土行。……后嗣握登,见大虹,意感生重华虞舜……世号有虞。……


这段文字说明帝王传代首先要依着“德”运,德运不到是当不上帝王的。

其次,能当上帝王的,必须是世系相承,比如尧代高辛氏,世号唐,他的父亲庆都是炎帝神农的后嗣。

再者,天子都有着神异的感生经历,比如:

华青履雷泽大人迹生伏羲炎帝是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姐黄帝是大电绕枢照野,感符宝。

西晋皇甫谧所作《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上起三皇,下迄汉魏。

皇甫谧从宇宙初始说起,说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然后说:

隧人氏没,危羲氏代之,号皇雄氏伏羲氏没,女蜗氏代立,女蜗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骨氏、尊卢氏、混沌氏、眸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习伏羲之号。

对皇甫谧所作的世系,王鸣盛批评道“谧态意妄造以欺世,所说世系、纪年亦皆以意为之,几于无一可信。

幸其书已亡而裴胭、司马贞、张守节皆无识,滥采入《史记注》,孔颖达作诸经《疏》,间亦引之,皆非也。”

王国维亦云“皇甫谧作《帝王世纪》,亦为五帝三王尽加年数,后人乃复取以补太史公书,此信古之过也。”

也就是说,皇甫谧所述三皇五帝的世系虽不可信,但却把上古至汉魏这样一段长远的历史,给予一个世系的整理,是一种史学意识,是有意识地把中国历史的起源往前追溯,与当前我们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秦至汉朝时期的著作中,对古代帝系的排序,黄帝几乎都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