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文/刘梅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认识了一群优秀的朋友,他们是大作家,但他们没有大作家的架子。在我的心里他们是老师,更是亲切的像邻居家的大哥哥,杜老师是其中的一位。杜老师有大将风度,又爱操心,一同出游,他总是很照顾大家的情绪,没有人不喜欢他。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写文章是这样,做人更是这样。

读《副驾上的父亲》、《俺娘的台湾之旅》,知道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孝子;《我的老家是袁楼》让人泪流不止;《撞出一段亲情》更让人感慨万千。我发现杜老师很善于写感情,爱与被爱,付出与回报,总能探触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评论会上,王景陶老师,赵玉银老师,杨刚良老师,还有谭大海老师,关于《副驾上的父亲》这篇散文的剖析,抽丝剥茧,让我认识更深刻,学习到的知识,感受到的作家情怀,远比读原著更为深刻心碎。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第一辑的文章每一篇都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带回与父母相依相偎那清苦又快乐的岁月。他写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些陈年旧事在心底沉睡了,也许以后慢慢就会消融,而一经打捞便动人心魄。《雁声》《童年的牛屋》等散文中经历的大同小异,很轻松就把有乡村经历的人带进剧情。《南乡的朋友》有这么一段:1991年南乡受了水灾,父亲听说后马上派哥哥骑车送去了钱和粮,可哥哥却原封不动的把钱和粮带回来,并捎回明安大爷的话:“受了点灾,影响不是太大,政府很关心,已发放了足够的救济,不像前些年了……”这样平淡的叙述,却深深地感动了读书的我,泪一下子就涌出眼眶,可敬可爱的父辈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和知足感恩的心却是无价之宝,并且潜移默化影响了下一代。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景陶


就像王景陶老师说的,看着平淡,但平淡中大有深意。杜老师的文章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写文章的目的是输送知识,把最美好的东西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愉悦,获得善良的熏陶,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的确,他做到了。

第二辑的《岁月》,第三辑的《旅迹》,第四辑的《风景》,一篇一篇读下来,有一些是发表过我已经读过了,再读,又是一种韵味。他是医生,有一颗悲悯同情之心,用行动带给患者活下去的希望;他是作家,有一颗传递善良美好之心,传递着社会文明。杜老师文章是有特点的,没有空空泛泛的文字,每个字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文章行云流水一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穿插其中,即使是游记文字也充满了情趣,让人学到很多不知道的知识。《三千里寻亲到武夷》中,我们都知道尧舜时代会做雉羹的彭城祖先,但知道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的可能不多。为了纪念“彭武”“彭夷”这对开山有功的兄弟,用他们的名字给这片山脉命名“武夷山”的可能也不多,毕竟武夷山离彭城大地太远了。

杜长明老师从故乡出发,越走越远,走过祖国的千山万水,走遍世界的天涯海角,始终忘不了祖国最美,故乡最美。那些在地图上触手可及的国家,他们的河流,山脉,动植物,人文地理,都被杜老师那双温和的眼睛轻轻拂过,而后如春风一般吹过我们,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异国他乡的风情。

杜老师的书写得好,编排得也好。许多文章搭配的图片都和文章内容有关,应该可以看做是一本自传,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又是一本百科全书;我想起很久以前读过叶芝的诗歌,后来读到几次的翻译和版本都不一样,我仍喜欢幼时读到的那个: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思昏沉,坐在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到那个时候,杜老师再取出这部《从故乡出发》,慢慢读,回想读过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见过的轶闻趣事,还有因为这本书大家的欢聚一堂,倾情高歌,心里肯定会荡漾出微笑的涟漪!

读着杜老师的《从故乡出发》,我经常掩卷遐思,文章要怎样写的有趣,怎样不拖泥带水删掉废话。关键的一条,也是写文章前要思考的一条: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以前不曾深思的,我总是有感触,喜欢,就动手了。

写文章是要“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愉悦,获得善良的熏陶……”“我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写作态度,对于我想写的、敢于拿给别人看的东西,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尊重读者,就是尊重自己。”这是我最近的学习心得,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对别人说“我对我写的东西都很满意!”

杜长明《从故乡出发》读后感

作者简介:徐州市作协会员,诗人。